• 《我的嫦娥》
  • 《秋说》
  • 《香山射鼓》
  • 《我爱你中国》
  • 《明月千里寄相思》
  • 《思乡曲》
  • “音”与“声”并不相同

    发表时间:2011-2-24 10:08:52    来源:天津网-数字报刊
     有个词叫做弦外之音,细想想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:都说声音声音的,那么为什么不叫“弦外之声”呢?再比如,八音盒这个器具之名也是用“音”字而不用“声”,其出处是《三字经》:“匏(páo)土革,木石金,丝与竹,乃八音。”表示用木、石、金等八种材料制作乐器。

      那么,“声”与“音”究竟有何异同呢?

      《礼记·乐记》上将声、音和乐做了一个有趣的甄别。首先,知“声”而不知“音”的,是禽类,如《诗经·伐木》中的诗句“嘤其鸣矣,求其友声”便是此意。其次,知“音”不知“乐”的是百姓,而且强调“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,其正和”——大意是说,世道不错的时候,音中充满安适与欢乐,比如唐代的《霓裳羽衣曲》就是治世之音;又说“乱世之音怨以怒,其正乖”——大意是说,乱世时候的音里充满了怨、怒,像南北朝时期的陈后主主创的《玉树后庭花》便属于乱世之音。最后,《礼记》还说,知“乐”的是君子,而且古人是强调“以乐治国”的,刘勰在《文心雕龙·乐府》中说:“夫乐本心术……故能情感七始,化动八风。”意思是,乐本是心术,能影响七始与八风。文中的“七始”指的是天、地、人和四时,“八风”指的是八方的风俗,可见“乐”的教化功能在社会管理方面是起到重要作用的。

      《礼记·乐记》中还讲到:“凡音者,人心生者也。情动于中,故形于声,声成文谓之音。”也就是说,当人类的情感还处于原生态阶段时是“声”,而经过艺术加工之后则上升为“音”。老子就说过“音声相和”的话,“音”是艺术化了的,放在前面,“声”只是“音”的组成部分,放在后面,二者主次分明,逻辑性很强。老子又说:“五音令人耳聋。”庄子在《庄子·骈拇》指出“五音令人耳聋”的原因是“乱五声,淫六律”。也就是说,老子和庄子都认为功利目的过强的“音”是不足取的。因此,老子才提出“大音希声”的观点,庄子也在《庄子·天地》一文中响应老子这个观点,说:“无声之中,独闻和焉。”也就是说,最美好的“音”是跟“天籁”一样的。笔者认为,这种“无声”的“音”就是从“有”上升、还原为“无”,因为老子说过:“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”

    筝和首页 | 加盟筝和 | 人力资源 | 联系筝和 | 网站律师 | 合作指南 | 会员注册
   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筝和天下
    京ICP050878号 电信业务审批[2005]字第 471 号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