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《我的嫦娥》
  • 《秋说》
  • 《香山射鼓》
  • 《我爱你中国》
  • 《明月千里寄相思》
  • 《思乡曲》
  • “碗碗腔”的美好时代

    发表时间:2010-12-31 10:49:28    来源:山西新闻网 山西经济日报

    “姓桃居住桃花村,茅屋草舍在桃林。桃夭虚度访春讯,谁向桃园来问津?”一曲圆润委婉的“碗碗腔”从张建琴口中唱出,博得了阵阵叫好声。


    “碗碗腔”是建国后在孝义民间皮影戏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剧种,以碗状铜铃为主奏乐器而得名。2006年5月20日,“碗碗腔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
    作为我省孝义市碗碗腔剧团的团长,张建琴说,过去的这五年,她的生活同“碗碗腔”密不可分,同孝义市的文化建设密不可分。


    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张建琴,1970年考入县碗碗腔剧团,几十年来,张建琴不断精炼表演风格,大胆突破了碗碗腔的传统演唱模式,将京剧、地方民间小调、豫剧等艺术形式引入碗碗腔声腔体系,使碗碗腔更加通俗易懂,成为当地老百姓文化生活中不可不提的一个部分。


    5年前,张建琴接替她的丈夫,当上了孝义碗碗腔剧团的团长。他们排的现代戏《酸枣坡》公演后,在当地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,也给碗碗腔剧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。


    为了把煤矿安全生产的观念宣传到基层,2006年,碗碗腔《酸枣坡》在当地井口矿山演出了500多场。许多观众看完特别喜欢,给剧团演员送去当地的土特产,让演员们下次再来。


    2007年,张建琴决定把《酸枣坡》拍成电影,得到了孝义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。让她做梦也没想到的是,故事片《酸枣坡》入选了2009年中美电影节并获得了“金天使”奖,张建琴在美国好莱坞接过了沉甸甸的奖杯。地方小剧种碗碗腔走出了国门,在国际舞台“露”了回脸。


    越来越有名的张建琴,如今仍坚持常年随团下乡演出,把新戏送到吕梁山最偏远的山庄窝铺。“吕梁现在仍有很多贫困村,村里唱台戏本来不容易。政府对我们剧团这么支持,我们如果不好好唱,于心不忍啊!”张建琴说,她有一个希望,就是在城里盖一间剧场,让喜爱碗碗腔的观众不用大冷天在外面受冻,能够在剧场里舒舒服服、暖暖和和地看戏,让“碗碗腔”能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。本报实习记者 王蕾

    筝和首页 | 加盟筝和 | 人力资源 | 联系筝和 | 网站律师 | 合作指南 | 会员注册
   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筝和天下
    京ICP050878号 电信业务审批[2005]字第 471 号函